携书而居

期次:第633期    作者:季风泱   查看:27

  定好的搬家日期临近,妈妈在选择搬家公司时犯了难。家具无非卧室里的一床一柜,床、柜无非几块木板,拆了螺栓螺母,用布包了叠好,占不了卡车的一角。真正的问题在我的书。妈妈致电搬家公司询问价格,末了总会小心翼翼地、看似漫不经心地提上一句:“书你们也搬吗?不多,十箱子———要另外收费吗?我知道了。”大部分搬家公司都非常认同书本的重要性,这表现在它们要价都不低。妈妈盯着地上堆满了客厅的13箱书,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你怎么买了这么多书呢?”她怪我的书不好搬走,又好像真的不明白我为什么买了这么多书。
  其实直到把这些书整理出来之前,我都不曾清楚我有多少书。我可以回想起买过的两本书:这一本和那一本。买书是个一旦开始,便仿佛永远停不下来的过程。在报纸、网络上看到一本感兴趣的书,买下,若甚得吾意,自然买下同作者的其他著作;若不合胃口,也无妨,查阅一下别人对此书的评价,可以找到同类不同质的书,如此反复,便能淘到很多书。
  搬家不能直接把书柜带走,因此需要将书整理、装箱后搬运。平时看书随性,不会刻意分门别类摆放,因为一本书有很多属性。所以单纯按买来的时间顺序排列,反而更好找寻。但现下适逢搬家,正好做一番整理盘点。于是我按照主题粗略地分了个类:非虚构、小说、诗歌、画册、杂志。好不容易分成五大堆书,真正装箱时我又犯了难。箱子是临时找的白色家电包装箱,曾经用来装电风扇、电饭煲等等,尺寸不一,共同的特点是和书尺寸不合,往往放下一摞书后,剩下的空间无论如何也无法平放第二叠,如果把书竖起来塞进去,自然可以利用起这些边边角角的空间,然而我却无法忍受这种对待书的方式,担心书因此弯折。我像走华容道一般,把不同开本的书在不同大小的箱子里来回移动,希望能一次塞下,最后在空间利用最大化和书籍安全最高化中,选择了后者。放不下就多找几个箱子嘛,我如此想着,用揉成团的报纸和泡沫纸填补了箱子的空隙。
  经过一下午的忙碌,我终于把每一箱书固定、捆扎牢固,并用黑色油性粗记号笔在显眼的位置用阿拉伯数字从1到13编了号。其实还有一箱没有编号,那是因为这些书是我特地挑出来,打算自己事先开车搬走的,它们或者贵重,或者对我有特别的意义。其实,就算交给搬家公司,又能出什么问题呢,难道书真的会在几公里的路上凭空消失或者被压烂砸烂?如果此等不啻杞人忧天的事真可能发生,那我当真一本都不会交给别人搬。心中明了,然而唯独这一箱书,我无论如何也得亲手捧着它们下楼,放上车,再抱上楼,放到书架上,方可安心。
  到了新家,第一要事便是清点地上的书箱,1号在这里,2号在那里……9号,9号呢?蓦然回首,那箱却在灯火阑珊处,幸好只是虚惊一场。新的书柜左右上下四对门缓缓打开,安置进了所有乔迁而来的新居民。妈妈看着排列整齐的书和空荡荡的桌子,满意地点点头:“差不多可以不要再买书了,不然又没地儿放。”我看着排列整齐的书和空荡荡的桌子,感到一阵恍惚。柜子里的书本不是我熟悉的排列,桌上熟悉的堆叠的书本不见了,我需要在这里重新开始建立一份关于书的记忆。
  过了不到一周,我的桌子上渐渐开始出现新的书,它像一颗飘落生根的种子,在木质的桌面上发芽,开花,结果。它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书,桌子被它们铺满,回到从前的富有活力的样子。直到这时,我才渐渐感受到,尽管地址改变了,房间样式变了,桌子、柜子也变了,只要从前的书陪伴着我,新的书出现在眼前,这方寸土就是我熟悉的房间。生活在旧居的时光带不走,书可以,陪我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