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让我找到归属感”

———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6级研究生耿爱欣

期次:第663期    作者:刘亦轩 梁睿   查看:153


  读研一年内,连续发表三篇高质量科研论文,其中两篇为SCI/SSCI期刊JCR一区高质量论文,并获国家奖学金。这样亮眼的成绩背后,有着怎样的辛勤付出和科研体会?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我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耿爱欣,与读者一起分享她的科研故事。
  导师的启蒙让“门外汉”大开眼界

    黑直及肩的中长发,坚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专心致志地、一丝不苟地看着科研资料,认真是记者对耿爱欣的第一印象。当她开口谈及她的科研经历,记者才发现,已发3篇高质量科研论文的她,在刚进入研究生学习时,竟是个“门外汉”。
  “或许是科研神奇的力量让我如此投入……”问及为什么会执着选择科研的时候,耿爱欣打趣地说道。她表示,当年加入考研大军,其实是带着即使失败也有无数条道路可选的态度。考上研究生时,她对专业的相关研究领域却一无所知。聊到这里,耿爱欣眼中夹杂着几分无奈。但提到她的学术启蒙,耿爱欣却立马提起神来。后来才得知,考研后续的导师选择是她的关键环节,为什么坚定下来做科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选对了引路人:经管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杨红强教授。
  “我从刚接触导师到旁听课题组研讨会,短短几天内,我仿佛接触了一个新世界,那种严谨神秘的学术氛围让‘科研小白’的我大开眼界。”耿爱欣认为,兴趣很重要,但谁也不是天生的学者,科研兴趣可以在好的老师的带领下,在科研过程中逐步培养。

    坚定方向是走好科研的第一步

    如何正确地找到科研方向并成功迈出第一步是做好科研的关键。耿爱欣与记者分享刚开始进入师门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师兄师姐们在 “做什么”,明确课题组的大方向。“我们师门就像是一棵大树,我们是树上的不同的分枝,共同为整个课题研究的大方向而努力。”提及耿爱欣所在的课题组,她侃侃而谈。最后结合自身兴趣和社会价值,她毅然选择了“HWP碳替代减排”这个课题。问起缘由,她说,这个课题是国际科研前沿热点,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她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个选题也坚定了她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努力的科研方向。
  任何成功开始都是艰辛的!“起初,由于英文词汇量不够,专业名词积累少,看一篇英文文献,我得用一个星期才能明白文章的主体意思,更别提用英文发表论文了。”想起开始的艰辛,耿爱欣仿佛就在昨日。记者了解到,英语只是她在科研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后来还遇到文章思路构架、数据收集、模型处理和方法选择等细节问题,但她都从未产生过动摇的念头。
  科研需要质疑精神

    坚定了方向,通过时间的积累,去创新实践,最终形成自身的科研论文并发表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科研的关键,而反复修改是使科研论文走向完善的必经之路。对此,耿爱欣感触颇深。她说,投稿之前,导师会对文章的结构框架、整体立意、逻辑、数据等方面提出意见,同门之间也会在课题研讨会上提出质疑与建议。
  “每次交流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样大大小小的修改经历了多少次,自己都不记得了。”耿爱欣说,投稿之后,两篇SCI/SSCI文章分别给期刊杂志社编辑折返,反复修改了4次,这时的修改主要就是根据审稿人结合不同文章的架构、语言、数据等综合特点的反馈。而通常的惯例是,审稿人从专业角度对文章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而每一条反馈都会让文章有所增色,所以对审稿人的意见,一般“绝对服从”是保险的。
  “但有件事让我记忆尤为深刻!”聊到这里,耿爱欣滔滔不绝,那就是她的第一篇文章的最后一次修改提交,审稿人的10条意见中有4条意见她没有执行。“当时自己还没有勇气就这样按下提交键,而杨老师却一直告诉我们,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要有质疑精神!”耿爱欣说,导师告诉她,对待编审的意见也要客观对待,因为没有哪一篇论文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有足够的依据支撑自身观点,证明它是科学的,那么据理力争是正确的科研探讨方式。为此,她当时还请教了相关领域的专家陈家新老师,这才让她有底气最终将文章提交给编审,而在她忐忑了一个半月之后,文章顺利被发表,她深深感受到这次“挑战”非常有价值。
  “这里就是我们的小家!”
  杨红强教授将耿爱欣领进了科研学术之门,在这里,耿爱欣深感学术的魅力,慢慢地,在他们做科研的小办公室里找到了比宿舍还强烈的“归属感”。“这里就是我们的小家!”提到办公室,她如是说道。
  在办公室,导师杨红强教授亦师亦亲人;学术上,导师会经常提醒学生们精益求精,讲究效率;生活上,他亦会如亲人般关切他们是否锻炼身体,是否饮食得当。耿爱欣的同门李茜表示,他们团队的关系十分融洽,每次学术讲座后,他们都会围坐在桌子前,交流各自的想法,而耿爱欣经常在讨论中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一次关于“天然气替代薪材料作为燃料衡量减碳政策的实施效果”的讨论中,大部分组员还在思考一些表层的小问题,耿爱欣却直接提出木材的流向问题,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明确的研究方向。
  导师的科研热情,“同门”的积极进取,课题组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让耿爱欣爱上了做科研。据了解,耿爱欣始终保持有一篇科研文章在期刊“审核中”的状态。“做科研不可以躺在自己的小成绩上睡大觉,要加紧完成学业,推进学术进展,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博士阶段的科研攻关。”谈起今后的努力方向,耿爱欣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