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里的温馨

期次:第664期    作者:邓凯月   查看:39


  更岁交子,团圆福禄。我家在包头,每到冬至或是春节时,一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擀面,和馅,包饺子,吃饺子,享受温馨,享受团聚。长大了,离开内蒙到南林了,我知道,会很长时间不能吃到自己亲手包的小太阳,也感受不到那份热腾腾的亲情了。
  岚儿,过两天就是冬至了,记得去吃饺子!”接完妈妈的电话,心里有些五味杂陈。尽管有思想准备,看着舍友一个个都回了家,我还是忍不住落下眼泪。就在这时,手机屏幕,闪过发自记者团的一条消息:伙伴们,周五我们会去谌老师家包饺子,大家想去的报名!
  去老师家?包饺子?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去,我一定要去!带着小小的忐忑与激动,我与社团的学长学姐一起,来到谌老师家。二十几个小伙伴将老师家塞得满满当当,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各司其能,包饺子,煮饺子,没有一会功夫,一盘盘饺子端上桌来。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创意无限的饺子啊!除了传统的形状外,还有三角形、多边形、包子形、烧麦形。我们吃着饺子,聊着彼此生活中的趣事,谈笑风生,极像一家人。那时流行分享,我的QQ图片里,一个穿着橙色棉袄、略带稚嫩的小姑娘手里捧着个丑丑的饺子,乐开了花,配文是“记第一次到老师家包饺子”。
  现在看那张照片,一边笑自己有点傻样,一边依旧暖融融的。那种家般的温暖让我努力去当好记者团中的一员,也更用心去呵护这个集体。那次包饺子后,我结交了很多朋友,跟老师也是无话不说,写稿上遇到问题,生活上遇到瓶颈,我都会去老图111室,跟老师聊一聊。
  2015年冬至,记者团的老团员已经升格为校友,在各自工作的城市吃饺子了,看到我们发在微信群里的记者团成员在谌老师家吃饺子的合家欢,都纷纷点赞回忆,有一个留言竟是“身无彩凤双飞翼”。
  去年,我做了记者团的团长,包饺子成了我们记者团招新的招牌活动。冬至,我们照例到了老师家,没想到那次人特别多,有31个。我为社团经费不足犯难,老师看出我的难处,连忙安慰我:没事,老师请你们吃!
  管理百人社团,问题总是有的。遇到困难时,老师给我鼓劲儿,提供帮助,让我放心大胆地推行自己的管理方法。团内的素拓、晚会,学院、社团开展小讲座,成立新宣交流群和记者站,我跨出的每一小步都获得了老师最大程度的支持。今年,越来越多有实力、热爱新闻的小伙伴加入到记者团、越来越多的学院、社团邀请我们进行新闻交流,看着记者团的发展壮大,我的内心被自豪和感恩充盈着。
  记者团的年终总结大会上,一个永恒的词是“温暖”。刚来南京时,南京的包容、南京人的亲切,让我们倍感城市的温暖;入学时,大汗淋漓却还在坚持帮助新生搬运行李的学长学姐们,让我们倍感南林的温暖;在记者团,老师的循循善诱与耐心指导,新老社员的齐心一致,让我们倍感社团的温暖。今年的包饺子活动,因为考试没能参加。看到朋友圈,学弟学妹们的惊喜,我仿佛看到了三年前那个同样激动万分的我,也理解了已经毕业工作的学长学姐不能回校参加时的那份遗憾。
  一碗饺子,许多温馨。还有半年,我就要毕业了,每想起那热腾腾的饺子,便想起老师家、记者团、南林。我相信,即使离开校园,我也会永远记住那一个个温馨的吃饺子时刻。
  谢谢!我的老师,我的记者团,我的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