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更丰富,让治学有深度

———人文院周阿根教授畅谈“读书、生活与治学”

期次:第671期    作者:张天娇   查看:162



  开卷有益,读书让生活更丰富,让治学有深度。4月27日,人文学院周阿根教授就“读书、生活与治学”这一主题,在新图书馆与全校学生深入探讨了三者之间的联系。
  开卷有益,到底“益”在哪?
  “我们要不要读书?”一开场,周阿根教授就抛出了这个问题。“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他提出,读书乃“为人之学”和“为己之学”。所谓“为人之学”,就是指以读书来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誉、赏识,治学的目的在于为今后的功名利禄铺好道路;所谓“为己之学”,就是指以读书来追求知识和提升自我,治学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无论读书的目的是“为人”还是“为己”,都是有益的。
  开卷有益,到底“益”在哪里?
  “现在不乏‘读书无用论’的说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是能改变命运的,不单单是个人、家族的命运,更是国家、民族的命运。”周阿根教授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在那个时代里,知识似乎已经贬值到不如上街卖茶叶蛋的地步。但随着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群体融入市场经济,这种“脑体倒挂”现象很快结束,“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主流。“人是要讲点精神的,永远不要忘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阿根教授强调。
  博通为先,专精为本,读书要识“三个半”
  学者往往不能预知在何种情况下会用到何种知识,甚至也难以分辨哪些知识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因此博览群书显得尤为重要。荀悦《申鉴》有言:“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读书要博通,平时要多积累,不要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周阿根教授说。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书读得越多越好呢?
  “读书是治学之本,治学需要专业知识,因此读书不可一味地追求广博,到一定程度就要收一收。”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博览群书。只能以专精为本,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广博。
  此外,书不能读完就扔,起码要记住最基本的“三个半”,即作者、书名、出版社和出版时间。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也是一门学问。周阿根向在场的同学们介绍了几种读书方法:一是“多读”“深思”“活用”相结合;二是“泛读”“精读”相结合;三是胡适先生的“四到”之功,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拒绝“低头族”!当代大学生应回归纸质经典

    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程序,带来生活的便利和多样的娱乐手段,这也成为“低头族”大量出现的一大原因。
  在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博弈战”中,周阿根教授坚持为纸质书“打call”。“浏览手机信息只是一种欣赏性阅读,一种浅度阅读,大多内容比较肤浅,很难给人带来思考;而经典的纸质书籍则有必要重读。”面对当代大学生趋于电子浏览的阅读方式,周阿根教授表示:“不提倡。”
  “别当‘低头族’!大学生应该进行研究性阅读,勤于治学。”在天赋、家学、师承、勤奋四个取得成就的条件中,周阿根教授把“勤奋”放在首位。“勤奋最可靠。”周阿根教授对学子们提出希冀。
  读书、生活、治学,三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读书让生活更丰富;书读多了,读透了,加上生活感悟,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用于治学;而治学反过来又能指导读书和生活,让读书更深入,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