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教师生涯中闪烁出智慧之光

———记第六届感动南林人物候选人、经管院张智光教授

期次:第672期       查看:116





  任院长7年,在取得了学院博士点零突破、拿下省部级双料重点学科、获批博士后流动站等一系列骄人业绩后,他急流勇退,主动要求回归教学科研第一线。他说:“南林培养了我,经管院培养了我,担任院长和回归教研,都是工作的需要,都是为南林作贡献。”卸任后,他爆发出强劲的科研创新潜能,为南林的社科研究竖起了一面旗帜。教书育人近30载,他总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上课求精,育人求严,被评为南林“十大师表”和“教学名师”。十多年来,他在校内外做了近百场科普报告,为万余人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宣传生态文明和管理科学理念……第六届感动南林人物组委会初选时,他高票入选。记者眼前,整洁的白衬衣,花白的发丝,眼神中蕴满智慧,从容不迫的谈吐中流露出谦和的心境、博大的气度。这位儒雅的学者是我校经管学院张智光教授。
  “学院发展是场接力赛,不是个人马拉松”
  张智光1958年生于上海,现为我校经济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完成了从工人到工程师、大学教授、学院院长、重点学科带头人等角色转换,实现了自动化学士、系统工程硕士、管理工程博士的学界跨越。
  1990年,张智光从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我校经管学院工作。2000年,张智光当选为经管学院院长。在短短3年的第一个任期内,学院实现了博士授权点零的突破,新增了2个硕士授权点。在第二任期的4年内,学院又一举取得了江苏省重点学科、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等显著成绩。
  在学院学科和专业建设风生水起之时,张智光告别了院长的职位,回归教学与科研第一线。
  时隔多年,张智光解说当时的选择仍然令人动容。他说做院长首先是 “南林培养了我,经管学院培养了我,在学院需要我的时候,我应该承担这份责任。”离开院长职位主要是因为“学院发展是场接力赛,不是个人马拉松,接力棒应及时交给更加年富力强的接班人。”出于公心,张智光认为长期在同一个岗位上,行政管理的思路方法容易僵化,难于出新。出于价值观,他反感社会上流行的“官本位”“不做领导就不算成功人士”的陋习,他认为比起行政领导,大学更需要的是潜心搞教学做科研的教师。“当干部要‘能上能下’,南林的教学和科研更需要我。我是党员,是知识分子,我来带个头,相信以后这样做的人会越来越多。”
  “有大智慧,教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哲理”
  “有大智慧,教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哲理。”“从师三年,大有裨益。因材施教,弟子各有所长。”在每个学期的学生评教留言中,总是充满着这样的评价。
  在张智光的课堂上,学生的座位是固定的,既便于师生互动,也有利于掌控课堂秩序。在每次课开始,他都设置了被称作“餐前开胃菜”的学生提问环节,在答问时他立足管理学理论,给学生解惑的同时演绎管理学的实践运用。他旁征博引,把晦涩的理论融入生动的案例,整堂课下来总是气氛活跃,笑声连连。他开设的另外一门课程选修课《决策科学与艺术》,更是吸引了无数学生“粉丝”,能容纳200多人的阶梯教室几乎场场爆满,反响空前。
  张智光还是做PPT的“高手”,他制作的课件简约美观、图文并茂,对复杂的理论进行再加工,用清晰而生动的逻辑表达出来。如果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听得吃力,他就立即在本子上记下,下班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修改PPT。
  张智光曾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先后被评为南林“十大师表”和“教学名师”。
  科研中的团队精神和人梯精神

    “国家级项目‘林纸一体化运行模式研究与示范’于近期立项,有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请到经管院张智光教授处报名。”2007年2月,经管院的橱窗里贴出这样一则启事。很快,张智光便把学财务、贸易、管理、造纸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人员收入囊中。张智光介绍,科研需要团队合作,多学科的交叉,有利于项目的推进,还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年轻老师。因此,他的项目都是开放的。
  张智光总是把培养年轻人放在第一位,甘做人梯。他要求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生发表论文前,都须先经他审阅方能投稿,要求所发表的论文一定要有创新。他会把学生论文里的重要数学公式都推演一遍,关键文字都要一字一句修改,有些论文或书稿甚至改得面目全非。“张老师经常很晚还和我们通电话,聊着聊着就到了凌晨。”张智光团队中的杨加猛老师说。
  在资助年轻教师和学生做科研方面,他总是给予大力支持。杨加猛清晰地记得,2006年的那个冬天,为多带两名研究生去哈尔滨参加林业经济研讨会,张智光省下1000多元的机票钱和他们一起坐了24小时的硬卧到哈尔滨。“在车厢里,张老师和我们谈天说地,聊科研,说家常,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杨加猛回忆说。
  经过30年的努力,张智光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丰硕。(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