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育人初心的林业机械“领头羊”

———记我校首届“卓越名师”获得者周宏平教授

期次:第681期    作者:吴若菡 谌红桃   查看:191



  近日,在学校首届“水杉名师”评选中,周宏平教授从全校1000多名教师中脱颖而出,当选首届“卓越名师”,全校仅有3位教师获此殊荣。
  面对荣誉,周宏平很淡然:“成绩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作为一名教授,育人初心不能忘。”
  30载的教学科研之路,周宏平始终孜孜不倦、初心不改,躬身力行一名优秀教师的品格与情怀。
  教研融通 带领学院教学获突破

    机械,在周宏平的生命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而特殊的角色。他的孩提时代是在江苏海安的李堡农机厂度过的,或许是受到身为副厂长的父亲影响,周宏平从小便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看到父亲和工人对机械设备进行拆装和维修,他都羡慕不已。1983年,带着对机械的一腔热爱,周宏平填报高考志愿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南京林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于1987年毕业留校任教。
  30载悠悠教学之路,周宏平对三尺讲台始终怀揣着一份真挚的热爱。
  “周老师工作格局大,思路开阔,同时又非常严谨细致,教学和科研都是如此。”作为周宏平团队成员,机电院茹煜、张慧春在他的指导下,已一步步地从一名助教成长为年轻的教授。抚今忆昔,最令大家难忘的还是周宏平对教学初心的坚守。
  尽管行政事务多,周宏平始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他善于用科研反哺教学,用自己产学研过程中的生动例子讲解给学生,他的课和报告常常座无虚席,甚至过道也挤满了学生。每年毕业季,周宏平还会抽出时间,与毕业生一对一地交流谈心。如今毕业在外的很多机电院学子,回忆起美丽的母校时,眼前不时浮现的是和蔼可亲的周宏平的身影,那份来自母校的贴心关怀温暖着他们。
  谈起对硕士、博士的培养,周宏平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会让我的学生下到基层去,科学研究一定与生产实际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尤其重要。”周宏平要求自己的研究生每年至少要在企业呆上1-3个月,不能只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要能真刀真枪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产学研结合培养出的研究生,很受企业青睐,他指导的30多名硕士以及6名博士生中,很多人目前都就职于全球500强企业。
  2012年,为适应现代企业需求,周宏平在学院组织创立“卓越工程师班”。为让学生能在企业顶岗实习,周宏平带领大家走遍了江苏林业装备的龙头企业,最终与中国福马集团下属的多家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使“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有了稳定平台。如今“卓越工程师班”毕业的学生50%以上都被实习企业聘用,继续从事林业机械方面的相关工作,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输送间的无缝对接。
  2011-2018年,周宏平任机电学院院长。他在任职期间,成功申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并于2016年获批江苏省重点学科;“现代林业装备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他总结提炼了学院教学改革思路、举措和成绩,并抓住林业机械的特色,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使学院连续两次斩获四年评选一次的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该院省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攻坚克难 打造业界精品团队

    周宏平的育人情怀不仅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对于团队的发展,他同样倾注了很多心血。
  2000年,“林业机械及其智能化”科研团队开始组建,当时只有8人。经过18年的发展,目前团队有11人,副教授以上7人,90%为博士,可谓“精兵强将”。
  团队建立之初,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更没有项目,团队发展步履维艰。“必须找到项目!”周宏平下定决心。于是,他带领团队成员,到全国各地森防系统走访、调研,总结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方向。经过2年的艰苦努力,团队才实现了科研项目“零”的突破。
  科研攻关的首战告捷,增加了团队成员的自信和底气。随后,团队又获批了两项“948项目”,随着研究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专题、国家863计划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也纷纷收入囊中。据统计,从2008年开始,团队承担省部级项目达到19项,累计经费达1898.7万元。
  对于团队建设,周宏平有自己的思路和感悟:“建团队,要先把架子搭好,再明确目标和方向。”到2006年,团队逐渐把目光瞄准在“林业机械与智能化”上,在这个大方向下,又形成了6个子方向,每个子方向上都选定1名牵头人。这些研究方向相互联系、相互交叉,任务落实到人,每位成员都有专攻的领域。
  周宏平对团队人员倾注心力。申报项目或开展项目时,他都精心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指导年轻老师,以老带新;工作安排时,给年轻人空间和机会;申报项目时,让年轻人勇挑大梁。一个个举措,使年轻人迅速成长,为团队拿下一个个项目,也为团队的日益壮大奠定坚实基础,而团队的合作和支持也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我们要继续保持在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优势,争取做林业机械领域的领头羊。”对于团队的未来,周宏平满怀期待与自信。
  情系百姓 研发成果挽回虫害损失数百亿元

    “基层需要什么,我们团队就研究什么。”作为一名工科教授,周宏平认为他的职责不但要教书育人,还要研发出成果为企业和老百姓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病虫害专用防治装备一直处于空白,只能借用农业植保机械,无法满足快速大面积林业防治的需求。2000年,根据调研20多个省市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周宏平开始带领团队运用压力雾化和风送喷雾原理,转向高射程喷雾机的研发。
  经过反复实验,周宏平团队研发了低量风送高射程喷雾机技术,并在2003-2006年间形成了从25m-45m射程的四个系列高射程喷雾机。该机本领超强:不但射程高,穿透力强,还可实现精准打靶、高附着,受到农场百姓的广泛欢迎和认可。
  周宏平团队还根据不同林地的要求,先后研发出7个类别,18个型号的林用施药装备,涵盖了病虫害防治需要的几乎所有的相关设备。
  18个型号,意味着18种机型,“飞机式、大炮式、坦克式、背负式……”,如此“千姿百态”一溜儿排列在一起,俨然一支整装待发的装备队!低矮树林,就用背负式;浓密林区,开车载着“大炮”绕山一圈就能药到病除;高海拔林区,就开上“飞机”轰鸣而过。
  高射程喷雾机不仅种类多样,工作效率还是农用植保机械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用水量更少,有效挽回了因病虫害造成的材积损失。
  但成功的背后总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1997年,海南农垦橡胶林白粉病泛滥,前后订购了数百台周宏平团队研发的背负式烟雾机。但由于机器研发尚未成熟,老百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直骂周宏平团队是“骗子”。
  技术不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周宏平以此为耻。那段时间,他一周往返海南数次,带领团队反复修改图纸,方案确定后便立即回工厂连夜生产,机器生产出来又立马奔赴海南给老百姓试用。“老百姓的橡胶林病害不等人啊,我们要尽可能减少他们的损失。”周宏平说。
  最终,经过周宏平精心修改后的附加装置得到了海南农民的认可,有的工人发现升级版机器不仅好用效率还高,便偷偷把它藏了起来,这让周宏平一行哭笑不得。1998年,团队将海南农垦购买的机器全部免费改装升级,这一举动在海南农场界传为佳话。
  “要买林用喷药机,找南林,找周宏平团队”,如今这已成业界共识。
  目前,周宏平团队研发的系列成果已推广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阿尔及利亚、印度等14个国家,累计销售12.8万台,产值10.77亿元,市场份额平均占有率70%以上,累计防治面积5.4亿亩,挽回材积损失约810亿元,产生了巨大社会生态效益。
  如今作为教务处长的周宏平,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的角色变了,现在要做好全校教学改革整体推进工作,为学校培养一流人才尽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