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赵尘的人生转折

期次:第681期    作者:郭子嘉   查看:103



  “那是1976年,夏天正是广西农村的双抢时节。一天傍晚,暮霭沉沉,连续几天的拔秧插秧,我累得很,摇摇晃晃地从稻田里上来,饿着肚子一步步往回走。突然,‘砰’的一声,和迎面走来的男子撞了个满怀,一屁股跌倒在地。那人指着我吼:‘赵尘,不长眼睛吗?怎么走路的?’我迷迷糊糊糊在地上发愣,连起来的劲都没了……”
  眼前,60岁的赵尘教授,爽朗睿智,快言快语,完美地诠释着“无龄感”的特征。讲述40多年前自己的生活状态,赵尘先是笑着,然后严肃起来,“没有邓小平恢复高考的英明决策,很难说我现在在干什么。”
  赵尘1958年出生于广西平南县,8岁那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读完5年小学,两年初中后,赵尘顺利以高分考上了高中。“满分100分的卷子,我考了九十几分。不是全校第一,也是第二第三,和我一个班的同学,考两三分的都有。”赵尘有点得意地忆当年。
  1974年,赵尘高中毕业。按规定,插队农村满三年后,他去了一家木材加工厂当学徒,跟师傅学习锯木头。不出意外,三年满师后就是个木材行业的工人。从新工人熬到老工人,赵尘似乎看得见自己的未来。不过,比起在农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还是觉得安慰。
  1977年10月,报纸上刊登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这彻底改变了赵尘的人生轨迹。
  一点也没有犹豫,酷爱学习的赵尘决定参加高考。白天要上班,晚上就投入复习。“复习的日子是不是特别紧张啊,你都离开学校三年多了?”记者问。“紧张什么啊?”赵尘边说边用手比划了一下,“我把高中的书找齐了,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全加在一起也就五公分左右的厚度,上面的题目不多,反复做几遍就熟了。”
  恢复高考第一年广西省录取率只有不到3%,赵尘榜上有名。他告诉记者,填志愿时他知道的好大学就是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差点的就是广西玉林师专;专业也不清楚,只知道数理化。填了这三所学校之后,他就都填了服从分配。“录取通知书拿到一看,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现南京林业大学)林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本科专业。估计看我是木材厂的工人,才让我上这个专业的。当时,我都不知道南京在哪儿,别人一听林产学院,还以为是生小孩的那个临产呢。”赵尘打趣道。
  1978年,赵尘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赵尘和同学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早上在校园的林子里背外语,大家比朝霞起得早;晚上在教室自习,一直到熄灯,月亮送同学们回宿舍。“我们本科不用交学费,政府还会给家庭困难的同学发助学金,最高的一个月有15元呢。”赵尘回忆起大学时代,满满的美好。
  “听老师话,认真读书”一直是赵尘的行为准则。本科毕业后,赵尘顺利拿到了出国预备研究生的指标。在贾铭钰教授的推荐下,赵尘决定申请华盛顿州立大学。
  出国留学,语言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出国要考托福,我都不知道托福是个什么东西,还专门写信问了我英语专业的同学。”赵尘笑道。政府也知道首批大学生英语底子差,陆续将赵尘他们送往上海外国语学院和中山大学英语培训中心进修补习。通过了GRE和托福考试后,赵尘正式成为了华盛顿大学的研究生。
  尽管当时的国家还不富裕,但对于有志学习的青年还是全力支持。赵尘赴美读书的学费由国家负担,生活上每月还有400美元的补贴。在好政策的支持下,赵尘1986年顺利从华盛顿大学毕业。“当时我们和美国差距非常大,国家费心把我们培养起来,我们应该回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谈到自己在当年的选择,赵尘至今无悔。
  同年,赵尘开始在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工程系任教。从讲师到教授,从系主任到土木院院长,赵尘一直奉行着:社会需要什么,自己就做什么的原则。从工程到环境,从道路到运输,他该转向转向,该开发开发,做着社会最需要的事。
  赵尘的32位大学同班同学中,留校5人、读研3人,在科研院所4人,在企业20人,他们一度时期都是我国优秀的林业工作者。采访过程中,赵尘反复强调是高考改变了他的人生。“改革开放让我们生活变得富裕,让每个人都能读书,都有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不只是学识,还让我们有了更宽容的心态去做一些好事。”赵尘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