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赤地变青山”的科研梦想

记林学院薛良交教授

期次:第694期    作者:全冰冰   查看:372

                                     


  2018年初,35岁的薛良交告别生活8年的美国,回到祖国怀抱,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城市南京。
  “在国外呆久了,回来后适应吗?”记者询问。
  “不存在适应的问题,是更加熟悉。回来后,国家和学校对我们很重视,在感到荣幸的同时,也觉得担子很重。”薛良交说。
  回国不到两年,林学院薛良交教授就为国家和学校交上了优秀答卷:研究项目快速推进,2018年入选江苏特聘教授,2019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

  异国8年,科研硕果累累

    在高中时,薛良交就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曾参加江苏省生物奥赛,拿到了省一等奖的好成绩。或许是这份优秀的成绩给了他信心,薛良交开始与生物结缘。

  2004年,薛良交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于生物科学研究有着极大热情的他毕业后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薛良交博士毕业,带着国内积累的植物遗传学的知识与成果,登上了去往美国的航班。
  2010年至2017年,薛良交在美国佐治亚大学进行林木功能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杨树分子模块设计育种。薛良交向记者介绍,不同于农作物,林木的生长环境相对贫瘠,增强林木的逆境抗性对扩大林木栽培面积、提高木材产量意义重大。针对这个问题,薛良交提出了通过调整杨树水杨酸等次生代谢物的平衡、进而提高抗逆性的工作机制,并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杨树进行精准改造。
  相关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PlantCell,MolecularPlant上,论文被学术评价网站Faculty1000推荐。基于这些研究,薛良交作为共同主持人获得美国农业部 (US鄄DA)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49万美元的资助。
  国外8年,薛良交的生活很简单,除了周末和节假日的短暂休息,其余的日子大都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日复一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感觉国外对于林学的研究重视不够,于是,2018年薛良交再次收拾行囊,回国发展。

  取法乎上,向学生传递严谨的科研精神

    2018年1月,薛良交来到南京林业大学,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埋头做科研十几年了,老师对他来说还是个富有挑战性的角色。在学校,薛良交承担了细胞生物学的授课任务。虽然学生都是本科生,但他对学生的要求却像研究生的标准。“我会将课堂知识和业界热点联系起来,引导他们思考,并且尝试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薛良交说。

  对学生高要求,薛良交或许是受了自己博士导师的影响。他告诉记者,他的导师对工作、对学生都严谨负责,每周都会与学生开会讨论,探讨课题进展。薛良交和同学们毕业时,导师送给了他们一件精致的水晶工艺品,上面刻了四个大字:取法乎上。导师勉励他们要有时刻以最高标准来做事的精神,如今,薛良交又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
  对于刚刚接触一年的学生,除了要求严格,薛良交对他们也关爱有加。一次,有学生提出未来想去海关检疫局工作,薛良交就把在海关检疫局工作的同学请来,给学生开展了关于该项职业以及报考准备的讲座。
  陈丽是薛良交在学校带的第一位博士生。在她的印象中,虽然薛良交要求严格,但却是一个十分耐心温和的老师。实验室里,薛良交几乎是手把手带着陈丽开展数据分析,他告诉陈丽:“做数据分析,每一步都要有精确的记录,这样后面发现存在问题的时候,才能找出原因。”

  研究生的共识:薛老师是一个很拼的人

    “薛老师是一个很拼的人。”这是学科研究生一致的共识。同专业的同学对陈丽开玩笑:“你导师是不是晚上不休息?”这位同学介绍,有段时间,深夜回宿舍时,看到薛老师办公室灯亮着,第二天清晨来到学校,看到他已经坐在办公室里了。

  林业研究周期很长,对于薛良交来说,研究最大的瓶颈是同时开展的项目比较多,时间分配上会有些困难。但薛良交有自己的办法,他把目前所有的计划写下来,按顺序一项项做好,不拖沓,不急躁,最终所有的事情都会顺利完成。
  工作忙碌,家庭与工作的兼顾就成为了薛良交的难题。因为常常一心扑在研究课题上,平时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落到了薛良交的妻子和母亲身上。一有时间,薛良交就会多陪陪孩子,早上送孩子上小学,路上聊聊孩子在学校中的趣事,晚饭后陪孩子下下棋、读读书。
  当初让薛良交作出回国决定的原因,除了国内林学研究平台的吸引,还有对于孩子未来的考虑。“如果让他们就这样在国外长大,他们可能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会渐渐忘记说中文。”薛良交说,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国内长大,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
  对于未来,薛良交有自己的设想。教学上,他希望培养更多有探索精神的学生,能够在所学领域作出一些不可替代的贡献。科研上,他希望能够继续研究,开发并推广能够大幅提高树木抗逆性的技术。不仅仅是杨树,还要培育出更多可以适应逆境环境的树木品种。“希望北方的干旱地区,南方的滩涂地带都会长出绿色的树木,为祖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