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黄河畅想

期次:第694期    作者:郭秀清   查看:64





  兰州 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奔流不息的黄河流进兰州盆地的狭长河谷地带,蜿蜒穿城一百多公里,河水滋润大地,兰州因黄河而灵秀。兰州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曾经的车辚辚、马萧萧、驼铃声声已悄然隐没于历史的尘埃,而日夜奔腾的黄河却在谱写着新时代的华章,兰州正是这优美旋律上一个美妙的音符———是黄河上的一颗明珠。
  黄河,从横空出世的莽莽天际,一路北上南下,东流入海,她串联起中华大地和中华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最早升起人类文化曙光的舞台之一。我喜欢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豪迈;更喜欢王维“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苍茫悠远。而“天下黄河富宁夏”,也正是黄河用乳汁般的温情与博爱,孕育了她的人民。黄河是一条有着多样性格的大河。
  记得赵朴初有诗云:“举头迎白塔,缓步过黄河。对岸两山峙,中流意兴多。”7月,我去了一趟兰州,闲暇之余就去看黄河风景,看兰州人精心打造的集文化、娱乐、高楼、夜景、花草树木为一体的百里黄河风情长廊。
  走上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百年中山铁桥,感受历史的流光。这座天下黄河第一桥,是清朝光绪年间德国人建造的,一直以来是兰州地标建筑。百年沧桑,古桥历经灾难几经浮沉,显得古拙凝重,气势雄浑;站在桥上,潮湿的河风仿佛从历史的深处拂过我的心头,一股沧桑感油然而生。兰州黄河没有天上悬河的无端霸气,却有宽阔和博大的胸怀,看母亲河波涛滚滚,从脚下流过,深切地感到祖国山河大地的厚重和壮美。
  登上巍峨起伏,拱抱金城的白塔山,真切地感受着“我站在高山之巅,俯视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磅礴气势。再沿着黄河南岸慢慢感受黄河风情。著名的黄河母亲塑像,是兰州形象的代表,也是兰州人浓浓的黄河情的体现。雕塑中的母亲,神态娴雅,微微含笑,侧卧黄河岸边,看护着怀抱中游泳的幼儿,象征黄河如母亲般哺育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呵护着华夏子孙茁壮成长。
  7月的午后阳光炽烈,我徘徊于黄河岸边,翻滚的河水拍打着堤岸,撞击河岸的水声哗哗作响,像是在不停地敲击着我记忆的窗户,渐渐地唤醒了我尘封已久的回忆———那是黄河改道,泛滥成灾,一次次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场景……此时,雕像上黄河母亲眼神好像深沉暗淡下来,波涛里似有黄河母亲的哀怨声和叹息声。
  我们也许需要换一个视角来看看这条母亲河了。
  在有史记载的两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一千五百多次,重要改道二十六次。每次黄河决口泛滥都造成哀鸿遍野,饿殍遍地,离乡背景的惨状。多少年以后,生灵涂炭的黄泛区百姓仍走不出这巨大灾难带来的厄运。因此,治理黄河一直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道难题,历朝历代黄河水患总不能根治。
  新中国成立后,70年来,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如今黄河上已修建多个水利工程,河道疏浚河堤整固,引黄河安然入海。中上游水土流失是黄河最大的威胁,治理黄河实质就是治泥沙。为根治泥沙,国家在农村实行新政策,鼓励种植牧草和植树造林,用林、草来涵养水土,恢复黄河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泥沙大为减少,从根本上解除了水患。依靠科技的力量,综合治理,经过几代黄河人的奋斗,这条肆虐的大河,终于收住了性子,造福中国。
  我伫立黄河岸边,眼望着兰州城林立的高楼大厦,感受着徐徐河风清凉舒爽。回望璀璨的黄河美景,回想勤劳、勇敢、坚强的中华儿女,心情在此刻竟然有些莫名的悲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家园,却又多灾多难;但无论经过多少变迁,华夏儿女都会偎依在黄河母亲的身边,凝聚伟大的力量,让山更绿水更清,让荒地变良田。
  黄河奔腾,浩浩荡荡,亘古不变,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在黄河母亲雕像前与黄河进行了这番深切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