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男孩何锐鹏举办非遗文化作品展

期次:第682期    作者:付倩姿 蒋珂   查看:39


  本报讯 12月10日上午,艺术学院首次举办非遗文化个人作品展览———鄂温克民族艺术研究项目/何锐鹏个人作品成果展:《聚合的回响》。这个项目是由施爱芹老师和何锐鹏共同完成的研究项目,筹备两年,终于在今年年末完成。
  大大小小的盒子,一幅幅装饰画,都是大兴安岭的桦树皮制作的。作品的创作者何锐鹏是个鄂温克族男孩,从小生活在牧区、林区,对大兴安岭的白桦树有特殊的情感。在他童年记忆里,桦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奇幻神秘的传说,家里触手可及桦树皮用具,以及游牧生活的感悟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
  “在林区会经常会碰到中空的白桦树,白桦树的树皮极其耐腐蚀,总让我感到那是桦树坚韧的精神,诉说着生命消失前的辉煌。”谈起创作的初衷,何锐鹏陷入了深思,“鄂温克族现在共有3万人左右,他们生活方式慢慢地被时代改变,以致桦树皮用具在今天成了非遗艺术。我担心鄂温克文化会被历史淹没,觉得自己有责任把鄂温克的文化符号展现给世界。”
  在桦树皮综合材料艺术作品的创作上,作品刻意尊重桦树本身的形态,加以酸的腐蚀处理,喷上氧化铜氧化铁后,随着时间的变化,颜色变得沉稳,也就多了一些时间的味道;火药的灼烧也是桦树皮艺术创作的特征之一,火药是强有力的,有一种来自火神的烧灼的崇高力量,鄂温克人用它向自然索取力量。展会现场,作品以其特有的纹理向观展者讲述自然生命的强大力量。
  “举办这个展览的目的和初衷是将鄂温克民族的艺术带到江南这片土地上来。在我国历史上,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的交流相当频繁,在交融中不断出现精彩的新形式。”何锐鹏说。
  在一年多的创作过程中,何瑞鹏深入基层,实地参与到牧民的日常生活中,从老一辈的草原人民那里接触传统原汁原味的草原生活,从实践中感受鄂温克的文化精髓。这是鄂温克孩子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一份热爱和坚守,从而成就了这次桦树皮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