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前的生态谣

期次:第682期    作者:艾草   查看:31


  置身森林公园般的南林大院,闻鸟语,听风声,忽然心动,数千年前,先民们怎样和自然相处?遂打开《诗经》,管中窥豹,隔空探访。
  未入其境,先闻其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风·关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小雅·鹤鸣》)……听着这样的声音,眼前的画面是在那遥远的地方,鹿群在草丛中出没,野菜种类很多。看到可口的苹、蒿、芩,鹿儿开心地叫起来,兄呼妹,子应母,温馨分享,这是当年的温馨草原鸣奏曲;丁丁冬冬的伐木声,嘤嘤啾啾的鸟儿应和,这是当年和谐的森林协奏曲。
  既闻其声,再探其意。《鹿鸣》是宴饮曲,由鹿鸣的温柔祥和,先人们想到的是人要师法自然,向鹿儿学习。宴会上主宾皆要言行得体,彬彬有礼,吹笙鼓瑟,音乐修养并和谐气氛共存。《伐木》由和谐的森林之歌,产生了美好的感受,联想到期待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分享美酒珍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感受自然是一种能力,师法自然是一种智慧,数千年前的祖宗们就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智慧,着实让后辈感慨。
  我们知道,“风”是民歌,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歌曲。尽管我们不知道当时周人是怎么唱《诗》的开篇之作《关雎》的,但只要诵读一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我们就仿佛看到雎鸠在沙洲上张望应和,荇菜在缓流中舒展摇曳,大环境如诗如画。以此起兴,那个凤求凰的故事徐徐展开,小伙子“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过程恬静优雅,分寸感恰到好处。
  长期以来,分析《诗经》的角度有很多,其中有大量的对《诗经》比兴手法的探讨。其实,从生态角度思考,我们可以把比兴看作是先人师法自然的途径方法。读《诗经》时,常被其比兴的美妙吸引,被先人尊重自然的美好感动。自然不乏暴虐的行为,生活不乏苦难的浸染,但先人们智慧地调整视角,聚焦大自然的善意良情,吟诵着它的温柔和谐,给人抚慰、引导和憧憬。“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小雅·棠棣》),和其他植物一样,棠棣树也有四季轮回,但诗人看到高大的棠棣树鲜花盛开、花萼花蒂灿烂鲜明时,联想的就是兄弟间相爱相亲,是普天下最美的人情。“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小雅 鸿雁之什 斯干》),看到山涧中流水清清,终南山上竹翠松茂,诗人想的就是兄弟手足情深,同气连根不欺不诈。“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诗人甚至从蝈蝈们鼓翅飞翔就直接联想到社会需求,多子多福兴旺家族。
  由是,我们应该对《诗经》中诗篇的作者表示敬意。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尚元素和主流风格,这些内容通过文字承载传递,后人才得以窥见先人们的灵魂高度和生活状态。读《诗经》,隔着漫漫时空,体悟先人们和自然的相亲相融相互成全,把生态和谐凝成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秦汉唐宋乃至当今,传承诗经的比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遇见了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种种美好和思考。到底是自然在试图用自己的灵性给人类启迪,还是人类把自己的追求映射在自然物上让它返景,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分享《诗经》给我们的美妙,更多的师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