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学校“云”端发力招贤纳才

期次:第706期       查看:166




  “人才强校”是学校四大发展战略之一。当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校统筹发力“云端”、打通线上线下,推出“云”招聘、“云”面试、“一站式”入校流程云办理等系列组合拳,用专业细致的服务举措让学校“招贤引才”政策掷地有声。

  “云”招聘,足不出校、网罗人才

    因疫情防控需要,国内各大招聘机构及高校均取消了现场招聘活动,这使得我校主动上门对接各类人才的传统招聘举措受阻。为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引才需要,人事部门及时调整人才招聘工作方案,推出线上“云”招聘系列活动,主动加强与国内外主流线上招聘平台和国内高校就业指导单位合作,精准投放人才岗位信息,实现学校与应聘人才点对点对接。疫情以来,我校共在NatureCareer、Sciencemag.org、中国教育在线、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科学网、中国留学人才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个平台发布各类招聘信息。

  “我是在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的招聘平台看到学校精准推送的招聘信息,了解到学校的引才政策,欣然投递了简历。”疫情期间新录用教师、F类人才赖笑辰介绍。
  利用云端平台,采用线上宣讲方式宣传学校引才优惠政策,通过学院云试讲的求职者可以利用学校搭建的线上招聘面试平台填写个人信息,并一键投递求职简历。
  据悉,本年度我校已举行6场“云”
  招聘活动,共收到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优秀学者、博士后、博士简历445份,其中海外学位获得者155人,学科背景涵盖了林学、材料科学、化学科学、生物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
  “云”面试,新常态下依旧“面对面”
  “各位面试官大家好,我是来自德国马普学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的博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博士后……”4月中旬,陈祖鹏博士顺利通过了学校举办的线上面试,并入选江苏特聘教授,现已正式入职我校化工学院。
  谈起线上面试,陈祖鹏感触很深:“还是第一次参与,虽然相较线下面试我少了一些经验,但是在疫情期间通过云端与校内面试专家和相关学者这样畅通的交流还是十分难得的。”
  疫情期间,为破解求职人才“进校难”“沟通不畅”等问题,人事处联合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将招聘面试的主场搬到了线上,通过网络连接,不少身在异国的人才纷纷加入面试,既降低了沟通成本,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增强了人才对学校的了解与认同。
  据悉,疫情期间,我校已组织2场校人才领导小组云面试会,来自哈佛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华威大学、加州大学、清华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或研究机构优秀人才广泛参与。2场面试活动共面试人才81人、录用55人,平均年龄只有30.1岁,录用人才中学校来源多样,海外人才递增,年龄梯度不断优化。

  “一站式”,服务细节暖人心

    当江苏特聘教授、化工学院教师陈祖鹏拎包入住学校人才公寓过渡房后,发现房间内一尘不染、整洁如新,让他大呼暖心。其实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上午提交报到材料,下午进校时私家车已成为南林“固定车”,畅通无阻;一卡通、网络账号都完成办理,使用方便……这些让引进人才暖心、舒心的举措,其实是学校构建的“一站式”人才报到服务的流程。为了让引进人才办理入职手续“少跑路”、更方便,人事处建立了“报到系统”线上平台,引进人才提交信息后,组织部、人事处、校医院、保卫处、一卡通中心等相关部门接续处理,机动车入校、校园卡开通、工资起薪、校园邮箱及VPN申请、住房申请、协议签订等手续一键完成,让原本需要跑部门、盖公章的繁琐成为历史。疫情期间办理入校报到手续的土木院副教授崔鹏,目前已经正式入职开展相关工作。“学校的服务真周到,在方便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对学校的情感认同。”他笑着说。

  在做好基础服务工作的同时,为解决高层次人才实验室配备瓶颈,让他们尽快投入教学科研工作,学校统筹推进梁希馆改造工程。目前,馆内院士、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江苏特聘教授等11位人才2400平方米实验室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另有7位高层次人才1700平米实验室在建。 (王雪 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