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我校《Nature》及其子刊发表3篇论文

    2018我校《Nature》及其子刊发表3篇论文   本报讯 12月18日,我校施季森教授领衔的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Plants》上在线发表题为《Liriodendrongenomeshedslighton angiosperm phylogenyandspecies-pairdifferentiation》的论文。   该项研究以林学院陈金慧教授为第一作者,林学院郝兆东博士和华大基因光宣敏、赵辰曦为并列第一作者。施季森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陈金慧教授、南京大学杨四海教授、华大基因副总裁刘娜为并列通讯作者。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木兰类物种中国鹅掌楸的基因组组装、从全基因组水平解析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确定了以鹅掌楸为代表的木兰类植物在被子植物中的演化地位。该成果对于深入了解珍稀物种鹅掌楸的进化和遗传,开展功能基因鉴定、重要性状的分子调控网络和基于基因组的选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木兰类植物是主要被子植物(Mesan鄄giospermae),即核心被子植物中较早演化出来的一支,对于理解被子植物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首次基于全基因组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鹅掌楸为代表的木兰类植物形成于单、双子叶植物分化之前。这一研究结果为解决长期困扰学术界关于木兰类植物、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之间的演化关系的争议,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6月4日,《Nature》子刊 《NatureCom鄄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生物学院施政教授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揭示了全球陆地土壤碳循环模型结构的变化会显著增加预测碳循环-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   全球陆地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调节气候变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机制。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可以吸收约1/3的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从而减缓气候变暖。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碳库的轻微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显著变化,并最终引起气候变化。因而,量化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其重要。土壤碳模型是量化土壤碳库对长期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手段。不同模型间预测的土壤碳动态差异很大,在当前学术研究领域,探究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和如何降低这些差异成为科研热点。   本研究不但揭示了全球陆地土壤碳循环模型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土壤碳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强调了全球土壤碳模型结构多样化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模型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之间需要有效平衡。   此外,2月1日,《Nature》在线发表由生物学院毛岭峰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中国被子植物进化历史》。该论文系统揭示了我国被子植物进化的时空特征,也是《Na鄄ture》首次发表我国系统发育生态学领域的学术论文。   今年这3篇高水平论文的发表,体现了我校近年来人才队伍的建设成就,也是我校科研实力的有力彰显,是我校“双一流”建设开局之年成果的重要体现。

  • 讴歌新时代师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讴歌新时代师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本报讯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网进行现场直播,人民网、央视网、中国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平台同步转播。   我校师生员工热切关注大会盛况,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同步收听收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致敬改革发展、共话美好未来。上午10时,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行政1号楼115室集中观看庆祝大会直播。各学院、各单位纷纷组织师生在会议室、报告厅、教室等场所集中收听收看大会盛况,现场气氛庄重热烈,掌声不断。   习近平带领大家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和中国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广大师生在感叹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为祖国大地带来巨变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改革和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师生纷纷表示,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学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我校师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伟大变革、讴歌新的时代。党委宣传部组织的“改革开放40周年·我与教育主题征文和摄影摄像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校内近百位师生员工的积极响应,他们用镜头和笔记录改革开放40年来的沧桑巨变,《南京林业大学报》开辟专版3期,连续策划报道南林师生在改革开放40年间的故事和感悟,用亲身的故事和体会反映40年来的辉煌成就;学工联合支部等单位组织观看 “筑梦伟大时代,共创美好生活”———江苏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真切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喜人进步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化工院和经管院等组织开展“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师生演讲比赛,师生们用真情歌颂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抒发对祖国的热切情怀,激励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担当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责任。

  • 思政改革:用美育精神涵养时代新人

    思政改革:用美育精神涵养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近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多学院积极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政推进会精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美育”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寓美于教,融美于学,以美育人。   美育课堂:名家进校园 文化润人心 吴侬软语、浅吟低唱,一曲家国情怀传唱千年;一面白幕、一束黄光,几个皮影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中轻舞飞扬……11月20-21日,风景园林学院举办非遗主题教学实践活动,把“非遗”文化搬进了大学课堂。   本次“非遗”活动由“非遗课堂”和“非遗集市”两部分组成。在“非遗课堂”环节,学院邀请了苏州评弹、皮影戏、绒花三项非遗文化的传承人莅临课堂,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现场表演等形式,向学子们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讲述了艺术家们几十年来用匠心守护技艺、传承文明的感人故事。   江苏省评弹团团长姜永春一袭长袍、粉墨登场,从温婉绵软的吴语说起,漫谈苏州评弹的悠久历史,还与同学们探讨了苏州园林的绝妙精深及其文化意蕴。青年演员蒋春雷、黄庆研带来的原创作品《大梦》,以抗日英雄赵一曼儿子的视角,回望了这位为国献身的巾帼英雄短暂而热烈的一生。家国之思、母子深情,令现场观众感动不已。   “以传统美育精神塑造青年美好心灵,这是我们举办活动的初心。”风景园林学院党委书记金钢说,学院把非遗教学实践活动作为“322”课外创新活动体系的重要一环,倡导在学科的日常教学中注重美育因素的渗透,让“非遗”文化与课程教学携手共进。   除此之外,近期学校和学院积极搭建平台,开展了美育系列专题讲座。党委宣传部和图书馆共同打造的水杉美育课堂,艺术设计学院的设计师园地等,邀请不同领域的大咖莅临课堂,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美育实践:让校园特色文化活动盛开美育之花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时,并没有读懂它,而当读懂时,它又早已远去,这就是青春,青春永远是最闪亮的日子……”11月27日晚,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青春”人文朗读者活动在教五楼报告厅举行。   朗读者依次上台,饱含深情地朗读自己精选的文学作品。朗诵的内容积极健康、题材丰富,既有《道德经》说尽人生至理,也有《小王子》《爱》细叙人性的细腻和美好,既有《相信未来》《理想》中的励志自强,也有《时代》《丰富的安静》中的睿智和忠告。   不同的朗读者结合他们的个人成长、情感体验,用最平实的情感品读文字背后的力量,尽管他们的年龄、身份不尽相同,却以同样昂扬向上的姿态致敬青春,用奋斗诠释最美的青春故事。   “中间有好几次动容,不知道是因为文章,还是因为故事。”人文学院研究生黄慧敏说,真正打动人的主要不是朗读的过程,而是朗读者人生故事激发的正能量以及朗读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理想和美好道德。人文学院党委书记侯波说:“我们希望打造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真正体现思想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给学子以精神上的滋养。”   校园环境:让美育成为学校亮丽的风景线 深秋,银杏叶黄,艺术院学子在银杏树下写生作画,此情此景美不胜收。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学校始终注重校园环境的美育作用,着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   水杉树高大挺拔,鹅掌楸风姿秀美,景观石刻点缀于绿草红花之间;“梁希广场”以中国近代林业杰出开拓者梁希先生命名,激励学子传承梁希精神,勇于担负起“碧水青山”的历史使命;艺术院师生设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景观小品引领青年志存高远、砥砺前行。美丽的校园滋养学子心灵,深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濡染,助力塑造学子健全的人格。   以文化人,以美育心。学校通过课程设置、活动融入、实践参与、环境感染等途径与方式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以美育精神涵养时代新人,美育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 标题新闻

    标题新闻 ●我校获评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工程中期考核唯一项目类优秀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长SantaOno率团来校访问 ●2项成果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代表团访问我校并续签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