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文化作品扮靓校园歌颂祖国

    生态文化作品扮靓校园歌颂祖国   4月的南林校园春意盎然,繁花盛开,树木葱茏,为我校第三届生态文化节献上如诗如画的生态环境,也为师生的生态艺术创作增添了灵感源泉。连日,我校师生倾情创作生态作品,表达出对美好大自然、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68幅书画摄影作品献礼祖国70华诞 4月16-30日,第三届生态文化节书画摄影作品展在图书馆一楼多功能室举办。本次书画摄影展主题为 “翰墨写生态 丹青颂祖国”,共收到广大师生、离退休老同志、校友及社会人士应征参展的各类作品总计300余幅,经专家评选,共遴选出书法、绘画、摄影作品168幅,其中书法作品125幅,绘画作品23幅,摄影作品20幅,分两批展出。   展厅内,168位校内外的书画摄影爱好者将自己对美丽中国的理解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绘就成一幅幅精美的作品。98届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土建专业校友、现广州地铁高级工程师陈树茂已经是第三年参加书画展,今年他提交了一幅《诫子书》小行书。“我每年都关注母校书画摄影展的信息,这已经成为我跟母校保持沟通联络的重要文化平台。”陈树茂说,“这些年我眼见着祖国的天一天比一天更蓝,水一天比一天更绿,这其中离不开我们林业人的努力与付出。”   插花艺术作品与书画摄影作品相辉映,扮靓校园 4月16-21日,轻工学院尹红梅老师组织学生在图书馆一楼,围绕 “献礼祖国70华诞”“生态文明建设”“中国风”“校园文化”等四个主题展开插花创作,使插花作品与生态书画摄影展交相辉映,让师生在书画墨香的氛围中,感受植物的生命力,提高艺术审美情趣,激发爱国热情、感悟生态理念。   插花艺术形式美观,蕴含深意,是浓缩了高雅情趣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我校生态文化节的主题活动之一,本次插花活动将创意与灵感碰撞,40余组插花作品有的飘逸灵动、有的清新淡雅、有的鲜艳明丽、有的意蕴深厚,重塑了花叶的生命,传承了南林的艺术文化。   作品《70》选用了龙柳枝、向日葵、非洲菊等花材,构建出了“70”的骨架,意为对祖国70华诞的献礼,同时以红色装饰花体现建国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砥砺奋进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作品《照影》以辛弃疾的诗句为灵感,将优美的自然植物形态收摄于艺术框中,不仅体现了插花作品的艺术美感,同时将物与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融入到了作品的主题探讨之中,富于哲学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由印尼留学生制作的插花作品,他们的作品没有选用常见的插花材料,而是利用西兰花、萝卜等蔬菜,组合构建了造型独特、形式美观的插花作品。   “生态文明教育不只是课程教育,更是生活教育和行动能力的培养,本次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使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了对大学生的生态理念教育。”尹红梅说。   机电院赴锁金二小开展生态宣讲 为弘扬五四精神,传播生态理念,3月29日下午,机电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赴锁金二小开展“林育莘莘,科创希望”大手牵小手志愿活动。锁金二小部分师生、机电学院团委书记刘雪莲及学生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刘雪莲以“我们和未来有约”为主题开展讲座。她用南林校园的美丽风景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引导他们了解树木的重要性,以及怎样保护和爱护树木。活动现场,志愿者展示了机电院大学生科技作品,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舞蹈机器人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跟着节奏打起太极,竞步机器人翻着跟头,赢得小学生阵阵喝彩和掌声。互动问答环节,南林网红景点“樱花大道”,网红植物“东京樱花”“二月兰”“杂交马褂木”“水杉”“银杏”等纷纷登场,小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活动最后,大家一起观看了环保视频。   本次志愿活动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与小学生共享科技魅力,提高他们对科创的兴趣,通过讲座宣传环保知识,鼓励小学生环保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和低碳生活,共创生态之美。   220支队伍参加第五届 “熊文愈杯”生态环保知识竞赛 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由生物与环境学院承办的江苏省第五届 “熊文愈杯”生态环保知识竞赛于4月22日在教五楼报告厅举行,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及我校的12支队伍同台竞技。   本次竞赛作为我校第三届生态文化节的活动,吸引了来自8所高校的220支队伍,共计450余名同学参加,参赛人数为历届之最。   比赛围绕生态环保主题,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内容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理念、环保大事件、环保五大行动、环保科普知识以及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全面考察参赛队伍的综合素质。   主办方在决赛环节设置了“狭路相逢勇者胜”“你争我抢”“争分夺秒”和 “逆风翻盘”四个环节。比赛过程高潮迭起,掌声不断。最终,经过激烈的角逐,我校风景园林学院的郑志远、张瀚月同学获特等奖,生物与环境学院的王情钰、徐夏昀同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赵泳琪、黄凯迪同学分获一等奖。   参赛同学纷纷表示,本次竞赛对引导当代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弘扬生态理念,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和担当有积极意义。

  • 我校国际课程丰富 留学生称“过瘾”

    我校国际课程丰富 留学生称“过瘾”让留学生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本报讯 近日,在我校中加项目的国际课程上,10多个高鼻梁、蓝眼睛的加籍本科留学生一字排开,憨态可掬却又严肃认真地手握毛笔学书法。“这样的课程很有趣,中国传统文化太有魅力了!”留学生MountJustinRyan课后兴奋地说。   “让留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深入学习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朱剑刚介绍,这批课程针对短期留学生开设,除了书法课,还邀请南京非遗文化传承人来校给留学生传授剪纸艺术,请人教他们包饺子,参观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等,分专题每周开设一次,让留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此课程不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上起来还生动有趣。   除了生动有趣的文化课,我校留学生的专业课也形式多样、新招频出。为了让留学生学习木材知识和掌握我国进出口贸易流程,学校把留学生带到江苏太仓港口,邀请我校木材鉴定知名专家潘彪教授现场讲解木材知识,并零距离了解木材贸易流程。“有了这样的宝贵经历,不少留学生回国学成毕业后就从事了木材贸易工作。”朱剑刚说。不仅如此,为讲述好中国林业故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领导等业界大伽也被频频邀请走进留学生的课堂,不仅为留学生亲授前沿的林业与生态文明知识,还向他们娓娓道来我国林业发展历史和改革政策。   短期留学生的野外实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校带领留学生前往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了解生物多样性,到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学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到苏北银杏产业和杨树产业基地学习森林培育和资源加工利用等知识。目前,我校已建立近10个外国留学生野外实习基地。短短一个月的学习,成为这些本科留学生的宝贵经历,为他们未来申请研究生添上浓重一笔。   我校在向外国留学生讲好中国林业故事的同时,也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据了解,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对28个首批入选的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进行中期考核,我校的中加项目被评为项目类的唯一“优秀”。

  • 棉花变身多功能水凝胶,环保又简便

    棉花变身多功能水凝胶,环保又简便   本报讯 棉花也能做成水凝胶?近日,化工学院姚建峰教授团队在化学领域的顶级期刊 《德国应用化学》在线发表研究成果《无机盐诱导的热可逆抗冻纤维素水凝胶》,通过简易方法将棉短绒制造为导电、热可逆、耐低温、可3D打印的水凝胶材料。   水凝胶是以水为分散介质的凝胶。根据合成材料的不同,水凝胶又分为合成高分子水凝胶和天然高分子水凝胶。天然高分子由于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环境的敏感性以及丰富的来源、低廉的价格,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为什么要用棉花做原材料?“传统的水凝胶一般采用石油基聚合物,作为农林院校的科研人员,我们更愿意从大自然中选择天然的绿色材料。”姚建峰介绍,他们利用无机盐溶液实现对棉短绒纤维素的高效溶解,形成机械性能稳定的水凝胶材料。这种水凝胶制造过程简便,在室温就可操作获得。同时无机盐完全存在纤维素凝胶网络中,不仅不会产生废料,还使产生的水凝胶天然地具有导电和抗冻性质,可谓“一箭双雕”。而以石油基为原材料的传统水凝胶,制作过程中操作复杂,分离要求高,同时会有废料排放。因此,由棉花制造的水凝胶不仅成本低廉,制造过程环保,而且对人体无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这种由无机盐溶解纤维素产生的新型水凝胶,耐冻能力同样惊人,在零下60℃的低温状态下仍能正常工作。传统水凝胶材料在零度以下难免要 “缴械投降”,变成冰块了。新型水凝胶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可在电子器件、软体机器人、药物释放、电子皮肤等领域大显身手。

  • 关于开展“安全南林”文化创意作品征集活动的通知

    关于开展“安全南林”文化创意作品征集活动的通知 各学院,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实验室安全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在传播实验室安全文化、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安全意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实验室与基地建设管理处联合 《南京林业大学报》编辑部开设了“安全南林”栏目,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实验室安全文化创意作品,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作品主题实验室安全二、活动对象全校教师、实验员、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本科生、研究生三、作品要求作品以“实验室安全”为主题,形式包括但不局限于图片、文字、漫画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安全的典型案例及启示、实验中的亲身经历及启示、实验室安全小知识等。要求内容健康向上、有吸引力、有感染力,可以是正面引导,也可以是反面教训。所有作品必须原创,严禁抄袭,文章字数1000字左右。主办方对所有作品享有出版、发表、宣传等权利。   四、作品报送作品采取网上提交的方式,各单位 (个人)将稿件发送至邮箱:skyside.Good@163.com。邮件命名为“学院+姓名(备注不变号或学号)+联系方式”的格式。投稿联系人:潘越,电话:85427992。   请各学院,各有关单位积极组织师生员工投稿,大力宣传实验室安全文化。凡是被《南京林业大学报》录用的稿件,将给予作者稿酬奖励,对组织工作优秀的单位也将予以奖励。 实验室与基地建设管理处 研究生工作部 《南京林业大学报》编辑部 2019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