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一百年,我怀念那样的人

    “五四”一百年,我怀念那样的人   儒学家梁济在一百年前问他的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面去的。”  但在那个时代,很多人,却都如梁漱溟那位最终跳河身亡的父亲一般,是不敢相信世界、或者至少中国,是在往好的方向去的。想象一下那时的北京,“城头变幻大王旗”是那么轻易,谁知道明天是怎样的光怪陆离和灰暗无常呢?  梁济面对着那个时代的荒唐、黑暗、愚昧和残忍,他感到的是失望和痛心,失望痛心后的无所适从和彷徨迷茫。他无路可走,他只能用自杀来宣泄“国破家亡,山河不在”的苦楚,宣誓自己坚守信仰的骨气与尊严。但在那个时代,也有人选择了承担,选择了改变和责任。历史记住了他们,因为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在向好的方向去的,他们为昨日星辰般璀璨的文化感染,而又在新的时代接受着新的文化与科学———他们是有思想,而又在这样的思想下奋勇拼搏的人。这才是在风云际会的五四风雷背后,我们所应当铭记和传承的。  当然这样的转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某一位有识之士的奔走疾呼到一群人的踏步呐喊,也需要时间和心态的转变。在纪念五四运动时,我们应当对那些为“平静的校园容不下一张读书的桌子”而愤慨的学子们表示敬意;应当向那些为声援学子走上街头的工人和商人表示敬意;我们还应当为那些在五四运动之前,远征欧洲的14万华工表示敬意。因为有了他们,在和西方人的横向比较中,国人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比洋人差;正是他们在一战欧洲战场的努力,中国最后才可以站在巴黎和会的舞台上,学生们才因缘际会走向街头;甚而,正是因为这些人,国内工人的呼声才愈加强烈,甚而催化出更为燎原的火势。  历史是用时间铭刻的,但历史决不会桎梏于某一个时刻。五四运动绝不是偶然。在五四运动的背后,是长时间的酝酿和暗潮涌动。是某一个学生在看到某本经典一瞬间的触动,是某一个工人艰难工作中一瞬间的觉醒,是每一个对这片土地怀了最深沉的热爱、有着良好的品质而又愿意承担这个时代重任的人的群力。  我想,我也愿意相信世界最终会向好的方向去的。  只要一个国家能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去计较利害为这片土地奉献的人,能够捍卫自己权利的人,能够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要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想我们有信心,可以让这样一片土地变得更好。  五四运动一百年后,我怀念那样的人。无论怎样,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的每一点耕耘和收获,都是这片土地最光辉的奇迹。你怎样,你的中国就是你模样的映射。你若光明,中国就不会黑暗,你的一点炽热照亮的,也是整个民族的未来与希冀。

  • 在细节中关注生态

    在细节中关注生态   弘扬生态文明,是一种美德,更是作为南林大学子的一种责任。我们应该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应该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体现较强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每个同学都自觉奉行生态文明生活的准则,校园的生态文明水准就会真正提高。  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校园里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画面:被有意尝新人“竞折腰”的竹笋;在赏花阿姨的 “照顾”下哭得“梨花带雨”的樱花树;在孩童脚下被践踏的新图草坪……每当看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与我们校园环境很“违和”!但是,我痛心的不只是 “违和”,是我的有些同学对于这些不文明礼貌的行为的漠然,“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难道这真的是区区小事吗?作为一名南林大的学生,环境意识应该是我们的基因,对生态文明的自觉担当,应该从爱护自己的校园环境开始,从对这些不利于生态文明的行为说“不”开始。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从觉醒到成长,步伐是快的,我们明白,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的生命都依靠自然。因此,无论身处何处,我们对生态环境都要有敬畏和尊重,不仅自己的举止行为要有利于生态文明,对不利于生态文明的举止行为也要说“不”。  每年四五月,新笋节节高,总有人眼睛盯着校园的竹笋,看没有人员值守,就公然伸手,有时连用于实验的专用竹笋也不放过。说实话,要保安人员蹲守看着竹笋,难度挺大的。如果我们师生们走在校园里,看见那个偷笋的,尝试阻止一下,可能会奏效。有时一个人干涉偷笋或许力量单薄,有点胆怯,不妨找几个同学一起行动,也是办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今天,我们为校园的生态文明做点实事,明天,我们就可能为社会的生态文明做点实事。生态文明的意识培养,是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培养对生态文明的担当,让我们从细节做起。

  • 他们,成全了现在的我们

    他们,成全了现在的我们———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100年前,有那么一群和100年后的我们一般大的学生,在本该安坐学堂的年纪扛起大旗,冲向街头。他们大吼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多少双赤红的眼握紧的拳在演绎舍生忘死大义凛然的抗争,他们为100年后我们的岁月静好筑基固本。  我无法想象,百年前那些手无寸铁的学生是以何种心态站在枪口之下坦然而不后退,是如何血书游街,摇旗呐喊,锒铛入狱却依旧信念坚定。他们一张一张散发传单,一遍一遍发表着慷慨激扬的演讲,丝毫不畏惧威胁和抓捕。而我只能在《建国大业》等影片里找寻他们的身影,被震撼到的同时,也让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谁又能想到,那么一群年轻学生,竟靠着团结的力量成功了,胜利了!他们夺下了中方代表签字的笔,狠狠打了北洋政府一个响亮的大耳光。随后便是潮水般涌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依旧是这群年轻人,呐喊着、流血着、牺牲着。他们就像是一颗颗小小的火星,聚集在一起,映红黑暗的天幕,点燃腐朽黑暗的枯草。  少年强,则国强。那群有理智又有血性的年轻人,给我,给中国,给世界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偶尔会扼腕叹息,惋惜自己没有能生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但当我看向窗外的美好风景,听到孩童的欢声笑语时,我又无比庆幸着,自己能够活在当下的和平盛世。  如若我真的生在那个年代,我想我一定也会扛起大旗,成为游行学生中的一员,尽我全身的力量呐喊着。但现在,我更应该接过那面一代代传承的五四精神大旗,挥舞着那面大旗,在中华民族的实现强国梦的时代壮举中表现自己,让当年五四青年的精神在新时期依然闪光,以自身微薄之力为祖国母亲增光添辉。  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然而,“五四”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是一种精神,表现出对我们民族炽热的爱,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注,表现着责任和担当。有人说,人这一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兴与人同,狂非我分,乐道安贫,马马虎虎,一辈子就过去了,人生何其短暂。我觉得,想着五四英雄,一生不能这么苟且。“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梁启超先生的话,我永远记着。当年的五四精神开启了中华大地的新时代,当年的五四青年成全了现在的我们;我们的时代使命,就是为100年后中华民族筑更牢的基石,拓更广的道路,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而鞠躬尽瘁。

  • 我给《林钟》设计LOGO

    我给《林钟》设计LOGO   上学期末,我看到新闻中心记者团群里老师在“集思广益“,征集校报副刊《林钟》的LOGO。开始我对《林钟》不是那么了解,在老师的解说下,我懂得了《林钟》不仅是原来中央大学森林系的刊物名称,更是梁希先生弘扬的“打林钟精神”的物质载体。学校想通过《林钟》,强化南林学子对梁希精神的继承,激励南林学子践行“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决心与抱负。  想起自己曾经设计过几款LOGO并被投入使用的经历,我决定尝试着参与这个有意义的创作。  开始,我的设计意向是LOGO要具有南林特色,展现南林校园青春活力,体现南林的文化底蕴。我列出了几个必要元素:有活力的人,南林的树,以及古朴的钟,就着手设计。苦思冥想,设计了几个方案后,感觉有些单薄,像缺些什么。于是我就去和老师同学交流,了解大家对《林钟》的认识和对LOGO的期盼,这给予了我新的灵感。一次次地修改,一次次地琢磨,终于做出了较为满意的图案,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我设计的 《林钟》LOGO,主要由:南林特色树种———水杉、编钟、托举地球的人、树根几个元素构成。  LOGO图案的正中是南林人,他诚朴雄伟,托着地球,体现着担当;水杉树叶在人的两侧,体现南林学科特色,也传递了南林永远是南林人的依靠的想法,还像一双翅膀,象征着南林人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编钟造型是当年梁希先生敲林钟的具象,代表对梁希精神的传承;树根代表脚踏实地;地球代表了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南林的国际化视野与实力。  颜色使用南林标准色,画面生动易懂,饱满且内涵深厚,同时与南林校训“诚朴雄伟,树木树人”相呼应。  整体LOGO寓意是:南林人牢记着梁希先生的呼吁:“林人们!要打得准,打得猛,打得紧!一直打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南林人传承着梁希先生的精神,把“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作为自己的使命,南林人是“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  这次给《林钟》设计LOGO,是我人生旅途上的一点星光。我想十年之后,若是回到南林,再看我的《林钟》LOGO,我会得意地告诉学弟学妹,这是我的手笔。

  • 生态文化节书画摄影佳作展

    生态文化节书画摄影佳作展 收获 朱丽娟/摄 周雅南/书 观瀑 于世梅/绘

  • 五月礼赞

    五月礼赞 轻叩 庭院深深 信笔 点开春天 晨曦初露 山鸟送歌 若风铃般的 清脆悦耳 林岚徘徊 白露未散 等待朝霞的 不期而遇 阳光洒下一片 浓郁的绿荫 绿荫间是自由 灵动的生命 杜鹃烂漫 蔷薇散落人间 万紫千红 徜徉芬芳的花之海 银杏点点 水杉高坚参天 轻风细雨 聆听静谧的合奏曲 那无私的 馈赠与我们的 是清新 是沁人心脾的舒畅 是一颗疲惫的心灵 苦苦寻觅的一方宁憩 而我 只愿融入这 人与自然谱写的 旖旎的生态旋律 在如歌的季节里